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都是电影市场的风向标和温度计。和去年相比,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“资本味”淡了许多,“IP项目”少了很多,“新片计划”也低调了许多。
只有在闹“剧荒”的时候,才会看“流量”偶像们主演的影视剧,“他们中很多人原先是歌手、主持人等,没受过系统的表演学习和打磨,只是颜值高”。
全行业应当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、使用、发掘,保持人才的源源不断,整个行业才能够可持续发展,出现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的局面。
中国电影市场潜力仍待开发,毕竟城镇人口2016年1.7的观影人次距离北美观众还有一倍多的差距,若能往家庭和中老年观影群深度拓展,则消费力不可估量。
电影节的焦点从资本回到了电影创作本身,“电影制造之工匠精神”、“破译华语电影新机遇”、“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是怎样炼成的”等主题论坛分别在各大会场举行。
“电影市场规模扩大最主要的动力来自需求侧,因为有人要看电影,只有快速增加电影数量和影院数量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,进而进一步刺激需求。”任仲伦说。
乌尔善导演也直言:“工匠精神是精英者的自谦,中国缺少的不是工匠而是敬业精神,这是中国影人应该向好莱坞学习的。”
在资本大量融入电影市场的今天,2016年放慢脚步的中国电影市场给了电影行业冷静思考的时间——中国电影应当从2016年中国电影小年中汲取那些教训?
国产新片的主流趋势,国产明星的人气高低,以及中外最新行业观点都会在这里有所显现。究竟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要如何走?怎么才能像好莱坞大片一样横扫全球票房?
做内容真的不能急,如果你投资电影或者内容,快进快出的方法可能不适合,这个行业还是需要沉下心来做一个电影。好的东西是做出来的,不是抢出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