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创下新高、频现国产电影票房奇迹,到2016年电影产业增长放缓、众多项目投入巨资而票房惨淡,中国电影产业似乎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拐点。
如果说“脸”是一个窗口,那么透过这扇窗,应该看到在“脸”背后更深刻的东西。现在社会急功近利,“看脸”也好,“不看脸”也罢,如果把电影当作艺术产品,角色一定比脸更重要。
今天,我也给大家来一个标题党的题目:“拐点”与中国电影“大变局”。大家知道,拐点论,现在是当下中国电影的一个最具争论性的热点。
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为艺术电影的生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,但艺术电影想要真正复兴,还有漫长的道路要去探索。毕竟,艺术院线的良性发展,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源源不断的优秀影片来支撑。
资本进来有一个适应过程,一旦适应以后肯定不会再惯着明星,因为资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盈利,而盈利则需要中国电影进一步发展出健康的商业模式
中国电影发展需要的新力量,不仅包括年轻的电影创作者和从业者,任何在电影语言、电影技术、电影管理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的创作者和从业人员,都应当被纳入中国电影新力量的范畴。
报道称,电视剧并非一枝独秀,引进与原创类的综艺节目也在中国遍地开花,甚至走向“国际化”,吸引外国人参加,节目也借此实现了文化和本国软实力的对外传播。
正是因为华语电影长久以来过分依赖文学性,当华语文学止步不前时,华语电影也就难以带来相应的激变和进步。曾经的助燃剂、催化剂甚至有效原料,今天很容易就变成某种制约因素。
大家都说剧本剧本,一剧之本。但现实操作中,电影的第一生产力老给埋在最后。影协杯的目的也是为了把剧本的地位、把编剧对电影的灵魂作用找回来。
2014年,在爱奇艺上线的网络大电影大约有450部,2015年达到700部。至于2016年的网络大电影,业内人士保守估计将超过2000部。但在快速发展背后,却乱象丛生。
在商业片更加繁荣的今天,艺术电影应该如何界定?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?文艺片、艺术电影以及类型片如何细分?中国艺术电影在当今应该如何生存与发展,其创作如何突破?
明星IP化,出发点可能是想把明星的市场价值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来,以形成明星的产业利益链,其实质是把明星物化和商品化。然而明星过度IP化,所造成的弊端可谓多多。